【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朱兆鹏,男,36岁,中共党员,现为菏泽市公安局牡丹分局刑事侦查大队副大队长。王娜,女,37岁,中共党员,现为牡丹区国税局纳税服务科副科长。两人于2006年结为夫妻,现育有两子,大儿子9岁,小儿子刚刚两个多月。
主要荣誉:朱兆鹏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王娜获得菏泽市十大微笑服务标兵等称号。
家风故事:
2006年朱兆鹏和王娜结婚以来,夫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关爱孩子,热心助人,邻里和睦,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心干好本职工作
自参加国税工作以来,王娜同志一直工作在税收征缴第一线,她始终坚持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努力践行“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的纳税服务理念,她把纳税人当亲人,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解纳税人之所想、之所急、之所难,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得菏泽市十大微笑服务标兵、菏泽市国税系统十佳纳税服务明星、菏泽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并在市国税局对十佳纳税服务明星的调查过程中,工作量和纳税人满意度调查取得了双双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牡丹区文明办誉为“牡丹区国税明星人物”。其丈夫朱兆鹏是闻名于菏泽警界的一员青年骁将,屡破大案要案,战功卓著,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优秀公安基层所队长、山东好人、菏泽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3感动菏泽年度人物等十多项荣誉称号。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以奉献为荣,相互支持、相互勉励。
夫妻同心、相敬如宾,精心打造温馨小家
他们夫妇是优秀的,光环的背后是种种压力和挫折,下班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家,一家人在一起一个拥抱,一句相互的问候,便是回到了幸福的港湾,为明天的扬帆远航加油。面对压力,他们相互减压,相互开导。朱兆鹏经常回到家中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呆呆地闭目思索,王娜知道丈夫又被难破的案子弄得头晕目眩。她就带着儿子找丈夫去“打架”,随着一阵嬉闹,疲惫与忧愁顷刻间烟消云散。丈夫经常听到王娜在睡梦中喊:“别挤了,排好队,按顺序来,拿好税务登记证”,丈夫知道妻子征期劳累过度,就主动照顾睡觉不老实的儿子,关掉她的手机闹铃,早起去外面买早餐,让她多睡一会。结婚11年来,他们相互体谅、相互关心,从未拌过嘴,是一对恩爱的小夫妻。
孝老爱亲、热心公益,倾心弘扬传统美德
朱兆鹏面对繁忙的工作,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 王娜主动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得王娜“作主”,婆婆腰间盘突出,疼得下不了床,王娜端屎端尿伺候了一个月。妈妈高血压、糖尿病多种病症并发,王娜天天下班后往医院跑。每天晚上把孩子哄睡下,她都去厨房给丈夫准备吃的东西,她知道每次凌晨丈夫回家总是先去厨房“填填肚子”。朱兆鹏在抓捕中负伤,左腿外侧的一大块肌肉被碰掉,王娜心疼地直掉泪,听说鸽子肉长伤口,就每天给丈夫炖鸽子吃,时时处处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公婆住在农村老家,除了种地外,没有任何收入,王娜就省吃俭用贴补老家,每次回老家都大包小包往家掂,成为村里人人称赞的好儿媳。
他们夫妇都很忙,却都有一副热心肠。2016年12月30日,朱兆鹏在团市委组织的青春扶贫希望工程认亲会上,与小留镇李庄贫困学生史亚新结成帮扶对子,先后两次向其捐款3200元。春节前,朱兆鹏携妻儿带着年货专程到史亚新家中走访慰问,确保这个贫困的家庭能过个好年。
朱兆鹏、王娜一家互敬、互助、互爱,诠释了“最美家庭”的真谛,他们敬业奉献、无私奉献,勇担社会责任;他们夫妻同心、孝老爱亲,打造温馨小家。他们家先后被评为牡丹区五好家庭、菏泽市最美家庭。今年1月12日,又被山东省文明委表彰为首届“山东省文明家庭”。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谢照乾,男,66岁,曹县供电公司退休干部。
主要荣誉:家庭荣获山东省“最美孝德家庭“提名、菏泽市“十大最美孝德家庭”,本人被山东省电力公司授予“十大孝星”荣誉称号,2015年“德耀”曹县道德模范。
家风故事:
在山东曹县供电公司有这样一位退休干部,他37年来省吃俭用,凭借一颗爱心和孝心,无怨无悔赡养着身边八位老人,在当今社会唱响了一曲大孝无言的高亢之歌。他就是曹县供电公司纪委退休干部——谢照乾。
2015年,在“德耀”曹县——全县百名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谢照乾、谢鹏父子分别获得孝老爱亲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并同时上台领奖。当主持人问到谢鹏“你以后会怎样照顾你的父亲?”谢鹏眼中满含泪水的说“我会向我爸爸照顾我的爷爷奶奶一样照顾他。”得到了全体参会人员的连连称赞。
明孝理,他放弃高薪投身军营
谢照乾的家庭与别人不一样,他和妻子两人除了有自己的亲生父母外,每个人还都有养父和养母。在每一位老人面前,谢照乾都是亲生儿子,没有远近和冷暖之分。
1970年,17岁的谢照乾上高中时,有机会进入胜利油田工作,可是他觉得离家太远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依然放弃了油田工作的机会。高中毕业后,恰逢二炮重新组建,有着高中文化并怀着一颗保国心的谢照乾毅然走进了军营。在部队里,他表现突出,先后四次进入西安军事学院学习,受到部队领导的重视,并于1976年初提干。
尽孝道,他拒绝提干毅然还乡
1976年,接到部队的命令,谢照乾去青州军官学校送战士学习,顺便回家探亲,从老乡那里得知,爷爷刚刚病逝,母亲生病住院。当料理了爷爷的后事,母亲病有好转时,他已经身无分文,不得已只好从同村战友那里借钱买车票回部队。
1978年,养父又因“食道癌”在济南住院,谢照乾花光了自己的津贴,向所有亲戚邻居借了一遍。谢照乾告诉记者,1978年时,看病有两难,一是住院难,二是经济难。为了给养父办理住院手续,他一个医生一个医生地上门央求,希望他们接收,最后在一位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勉强为父亲办理了入院手续。在接下来的治疗费上,他连10块钱都借不到,只好向部队申请提前预支工资。
1980年,儿子谢鹏出生了,然而一连串的事故并没有因为这个小生命的降生而休止。1982年,妻子的生母因脾大动手术,后因缺少治疗费病逝;谢照乾的生父半身不遂、生母脑溢血;妻子养父又半身不遂、养母脑萎缩。几个大病的老人压得谢照乾没有一点喘息的余地。1983年,考虑家中困难,谢照乾向部队领导提出转业申请,因部队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未获批准;第二年,再次申请仍未批准;第三年,部队提拔团级干部,谢照乾是营里唯一一名符合条件的,可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困难,他毅然放弃了这一难逢的重要机遇,选择了转业。回家后的第二年,养父旧病复发,因放疗、化疗缺少资金,养父于当年夏天不幸病逝。
当回忆起1985年部队提干时,谢照乾说,如果当时没有转业回家,也许他现在可以是师级干部了,当年跟随他的通讯员现在都已经是旅级干部了。当问及是否后悔时,谢照乾说,如果为了当官,就把父母扔在家中不管不问,那还当什么官。
践孝行,他尽心尽责回报亲恩
37年间,谢照乾细心照顾每一位老人,帮他们洗衣喂饭、端屎端尿,照顾地无微不至。在每位老人面前,谢照乾都尽到了一个亲生儿子的责任。曾经,88岁的养母患病躺在床上不能动,生活不能自理,床单被罩一天必须换洗两次,纸尿裤也是一天换几次,但谢照乾从没有怨言,也从不嫌麻烦。每天晚上,谢照乾总是看着母亲睡着后才安然睡去。他经常说,“每当回到家,看到家里有老太太在,这是儿女的福分。”
回忆起刚刚结婚的时候,谢照乾留下了眼泪,他说自己这么多年来最觉得有愧于妻子,自从跟了他就一起受苦受累。结婚的时候,家里没有一分钱操办,当时公社给派了辆拖拉机就把妻子接了回家。进了家门后,妻子就没有穿过新衣服,全都是亲朋邻居家送的,但是妻子和他一起照顾这8位老人,这么多年过来了,没有一句抱怨过他的话。
37年来,为了八位老人的幸福安康,谢照乾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如今家中没有一分钱存款。在他住的三间小平房里,门后堆了几个沙袋,他说这是防止屋内进水用的;一架破旧缝纫机,他说是妻子缝补衣服用的;一辆轮椅,他说是推老人外出用的。家里最值钱的一台电视机和一台冰箱,还是90年代用公司表彰先进工作者发的奖金买的,一个吊扇是从旧货市场花20元钱买的;身上穿的衣服除工作服外,全部是市场廉价的,一件能穿十几年;脚上穿的靯子不到万不得已从不换新。
几十年的艰难和困苦,使谢照乾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长期坚持吃药。每次买药他都要跑到药品批发部,专拣最便宜的药买,把剩下来的钱用于老人治病。2013年8月,谢照乾心脏病复发,不得不住院治疗,刚刚入院没几天,妻子91岁的养母突因骨折住院,他自己再无心思住院了,拔掉针头,转身来到老人病床前。
传孝恩,子替父尽孝事
谢照乾夫妇二人曾定下了“孝老、爱亲、行善事”的七字家训,他们一直坚守,并通过言传身教代代传递。八位老人先后安详离世,夫妇俩在家也是享受着子孙们带来的感恩。
谢照乾的儿子谢鹏也是曹县供电公司的一名优秀的员工,这么多年他深受着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的一言一行深深的教育和引导着他。在工作岗位上,他尽心尽责,埋头苦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家里,他帮助父亲一起照顾八位老人,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和不理解,这完全得益于谢照乾的家教。
谢鹏介绍说,“父母爱是爱,但家风很严。”他清楚记得父亲的一次严厉教育。5岁时他随手摘了路边的一个桃子,谢照乾知道后,就找了块竹片让他自己打手心一百下,还叫来奶奶、妈妈在旁边看着打、给记数。
谢鹏曾经在途中勇救车祸儿童,连闯三个红绿灯把受伤儿童送到医院,确保了儿童得到及时救治。他被曹县供电公司的员工们亲切称为“最美电力哥“,人民网、新华网、山东电力报等多家媒体相继给予报道,他本人入选省公司50年50位学雷锋先进典型。如今,每当有人问起时,谢鹏总是说:“换了我们电力员工的任何一位,都会这样做,没什么了不起的。”
“家教不严,只会害了他们。”谢照乾在教育孩子方面敢下狠心,而且一视同仁不偏心,他尤其关注孩子们的孝老爱亲。如今谢照乾的2个儿子,都养成了严格的家风,他们说,“父亲是把对我们俩的慈爱蕴含在严厉教育中的!”
谢照乾的两个儿子已经把孝老爱亲的家训融进了血液,同为儿媳妇也在用实际行动融入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每逢节假日,儿子儿媳携家带口过来团聚,其乐融融。谢照乾说:“一家三代人相聚,不摆两桌搞不成。”在幸福的“无奈”和欢声笑语中,孝老爱亲的家风悄然在代系之间传递,从小家中传向千万家。
谢照乾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照顾着身边八位老人。他对自己长期以来的清贫生活不埋怨、不后悔。他始终用一颗滚烫的孝心给每位老人带来幸福,以自身实际行动感动着自己的儿女、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以一个“善”字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以一“孝”字赢得众人敬佩赞扬。由于谢照乾家庭的无私奉献,他的家庭荣获山东省“最美孝德家庭“提名、菏泽市“十大最美孝德家庭”,他本人也被山东省电力公司授予“十大孝星”荣誉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马成银带着父亲参加武汉菊花展览会
马成银,单县终兴镇朱庄村村民,中共党员。
家风故事:
马成银家住在山东省单县终兴镇朱庄村,以孝善为家风,马成银的父亲马兆绪在马成银小的时候就教育他说:生而为人,以孝立身。马兆绪经常给马成银讲些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二十四孝图等故事,言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亲一直也是这么做的:逢年过节总是将好吃的给爷爷奶奶吃,尽最大努力,让爷爷奶奶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不断在马成银的脑海里集聚,生根,成长。
马成银的父亲愉快地欣赏着风景
马成银和父亲参加湖北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录制
马成银拉着父亲冒雨前进
长大后,马成银有过很多经历,这些经历更加坚定了他以孝传家的决心。马成银的父亲一生务农,历经生活艰辛,如今生活渐渐好了,赶上了好年月,老人埋在心底的一个心愿也萌芽了,就是想亲眼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老人家由于晕车,一直未能成行。得知父亲的这个心愿后,为了实现父亲的梦想,马成银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用自己的双手为父亲制造了一辆人力大篷车,并将之命名为“感恩号”。2013年9月17日,马成银载着时年79岁的老父亲从北京出发,踏上了徒步游览全国的征程。历经117天,他们途经石家庄、邢台、邯郸、南阳、新乡、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等几十个城市,最后到达海南岛。马成银带着父亲先后欣赏黄河、长江、洞庭湖山水风光,游览了观黄鹤楼、岳阳楼、少林寺等名胜古迹,瞻仰了毛主席故乡等革命胜地。一路上,马成银父亲心情好,胃口也好,长了13斤肉,马成银却掉了5斤肉。虽然爬山涉水,历风沐雨,马成银人消瘦了,脚磨破了,鞋磨烂了,可是看到心旷神怡、乐得合不拢嘴的老父亲,觉得一切都值了!
这一路走来不仅是孝顺老人的一路,还是传播正能量的一路。在石家庄时就碰到一个十岁的小男孩,他对马成银说:爷爷、爷爷你们别慌走,让我爸爸来看看,我爸爸还跟我爷爷生气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把孝敬父母的心扩展至孝敬天下的父母则是“大孝”。 马成银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关爱有加,还时刻惦记着村里的老人,每逢过年过节,经常买些生活用品给村里的老年人送去,看看他们是否穿得暖、吃得饱;马成银还自费5000多元,把村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县城,观光旅游,免费就餐;经常带着老人们去洗澡,很多老人都感动的留下了眼泪……
马成银在城区广场为群众播放孝文化影片
马成银的全家福
在生活中,马成银还身体力行的传播孝德文化。马成银自筹资金购买了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向广大群众免费发放。还先后四次组织500多人到北京国学教育基地修德谷学习中华孝德文化。马成银花费10万多元钱买来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投影机等放映设备,在县里各大文化广场播放孝德方面的电影。一开始很多人以为他是在搞商业宣传,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越来越多的的市民渐渐被电影内容吸引。如今马成银已免费播放孝文化电影600余场。
马成银不仅自己尽孝心、传播孝善文化,还将这种孝德文化作为一种家风传承了下去。马成银家祖孙几代人一直坚持只要有好吃的总是先给长辈吃,儿子、儿媳也一心为父母分忧。
马成银的行动和家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今年3月,马成银获得了山东省第一届 “孝善人物”荣誉称号;今年5月,马成银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马保江,男,42岁,鄄城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
主要荣誉:荣获山东省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明家庭”、菏泽市劳动模范、国网菏泽供电公司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家风故事:在国网鄄城县供电公司有这样一个家庭,夫妻俩在生活中感情恩爱、相互照顾,在工作中互勉共进、互相提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努力实现着人生价值,把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同时又构筑着一个和睦、温馨、幸福的家庭。这个家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家的细心呵护和精心耕耘营造了一个爱心之家,他们用“孝道”传递着家庭正能量,诠释了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他们就是国网鄄城县供电公司“首届山东省文明家庭”马保江、杨娟夫妇一家。
女婿胜过儿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可是在岳母的眼中,女婿马保江孝敬自己比亲生儿子都要好,这也是单位职工众所周知的事情。那是2006年的秋天,常年身体不好的岳母行动愈发迟缓,经常眩晕不停,县城医院水平有限也查不出什么毛病。为了尽快给岳母确诊,马保江和妻子带岳母到省立医院检查,确诊为患有少见的先天性颅骨凹陷、脊髓空洞症,需要立即实施手术治疗。手术后,老人吞咽神经麻痹,又造成肺部感染,一个多月的治疗也不见起色,省立医院一天下几次病危通知,要他们准备后事。岳母才刚刚55岁,辛苦了大半辈子,还没来得及享几年清福,马保江对妻子说:“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一定要挽回老人的生命,让她老人家享几年天伦之乐。在济南省立医院住院的一个多月里,马保江日夜守候在岳母身边,喂饭拿药,忙里忙外,一个月下来整个人瘦了一圈,同病室的人得知是女婿侍候岳母,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为了照顾老人和工作两不误,经过和医生的详细沟通,医生建议回家保守治疗,老人全身没有知觉,就像一个植物人,岳父多年来椎间盘突出,身体状况也不好,护理老人的重担只有马保江夫妇两人承担了起来。为了使老人得到更好地照顾,马保江专门买了病人护理床、氧气瓶、吸痰器等医疗器械,和妻子一起学习护理知识,由于老人不能自主吞咽,马保江和妻子每次都要把有营养的各类食物用料理机研磨成流质液体用针管打进老人胃里,为防止老人生褥疮,每天都帮助妻子给老人翻身,按摩僵硬的肌肉。在那最艰难的日子里,妻子杨娟还担任公司95598坐席代表,负责为全县电力客户提供故障报修、用电咨询等服务,还要上夜班。沉重的家庭负担和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起来,这时他总是劝导妻子:“只要妈在,你就是幸福的女儿!你调整好情绪专心照顾母亲,孩子放心交给我,不管怎样我都会做你的坚强后盾!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马保江和妻子用自己的孝心感动了上天,在两人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身体渐渐好转,精神越来越好,医生说:“他们创造了一个医学病史上的奇迹”。
事业佼佼者
“丈夫是优秀的”说起自己的丈夫,杨娟的眼中总闪烁着骄傲与幸福。马保江,现任国网鄄城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先后荣获菏泽电力优秀青年、鄄城县优秀共产党员、鄄城县“五一劳动模范”、菏泽市“五一劳动模范”、山东省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连续多年被县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丈夫是个责任心、原则性很强的人,”这是杨娟在经历了近20年的夫妻生活后对丈夫最深的感触。办公室是一个单位的枢纽部门,责任重大,马保江作为办公室主任做事原则性强,工作中不擅自答复,不乱开口子,不照顾情面,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模范遵守“八项规定”,坚决抵制“四风”行为,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公司业务招待、办公用品采购等费用开支,他都严格执行公司招投标制度,公开办事,多人经手,阳光操作,不循私情,时时处处为公司着想,节省开支,精打细算。办公室琐事繁多,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任务。他经常说:“办公室不仅要为领导服好务,更要为部门以及基层单位服好务,协调好各种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日常工作中,他始终做到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对于基层员工更是态度和蔼,主动热情,认真倾听,能办的事尽量办,不能办的晓之于情,动之于理,想方设法做好思想工作,不仅做好了领导的助手,积极化解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员工的贴心人。由于他工作有方法,有策略,因此能较好地协调解决各部门关系,许多重大的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的工作,在他的组织协调下都能圆满完成,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多年来,每逢单位评先树优,他总是推荐别人,拒谈自己。马保江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公司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参加工作22年来,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始终用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对企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由于他出色的业务管理水平,办公室各项工作始终处于市、县公司和地方政府部门领先水平,值班、信息、档案、法律等多项业务工作被省、市公司和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单位(部室)称号。
马保江常说:“妻子是真正的贤内助”,“我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首先应该归功于我的妻子,她在后勤方面鼎立支持我的工作,我才能在单位一心一意地工作,如果说有成绩的话,那一定有妻子的一半。”在谈及自己和家庭所获荣誉时,马保江总是用如此朴实而又真挚的语言动情地赞扬妻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的足迹是子女的路标,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对子女理想、道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马保江夫妇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多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常年劳作的身影,潜移默化感染着儿子,给孩子做出了榜样,放学后看到父母累的时候,就主动帮助照顾姥姥。马保江夫妇对子女的教育充分体现在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中健康茁壮地成长。她们一家人都没有不良嗜好,家里每年都订阅了报刊杂志。到了晚上或是周末的空闲时间就各自抱一本书,或在电脑上查资料,是他们家一道靓丽的风景。16年来,在孩子从小到大不同的年龄阶段,夫妻俩都能从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兴趣爱好出发考虑问题,积极支持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社会活动。为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夫妻俩让孩子参加不同的学习班;教育孩子从小辨别真、善、美,使孩子具有诚实、勇敢、独立、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夫妻俩不说教、不打骂,以沟通为桥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并通过这种平等且亲近的关系从道德水准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孩子拥有一颗纯净的童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越来越懂事,学习也很优秀,还成了学校里的班干部。
一路风雨,一路欢笑。为了这个美满家庭的长久幸福,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心尽责、默默奉献。太阳无语,却放射着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着巍峨;蓝天无语,却表露着深远。这样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用爱心和责任浇灌着自己的家庭,用善良和孝心唱响了新时代爱的颂歌。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吕永清夫妇与小演员
吕永清,男,49岁,中共党员,郓城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主要荣誉:作品获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原广电部政府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全国广播新歌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及省政府泰山文艺奖、贵州、山东、山西、陕西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等二百余项奖励。个人政治荣誉奖励有:省政府、人事厅、教育厅颁发的“山东省自强模范”、奋发文明进步奖、山东省自学成才者奖等;中残联颁发的全国首届“绽放文学艺术激励奖”等;省委宣传部、文化厅颁发的山东省文明家庭、齐鲁文化之星、个人特别荣誉奖、齐鲁书香之家等;菏泽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授予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百名先模人物、道德模范等;郓城县委县政府授予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奖”、时代先锋、十大新闻人物等。被菏泽市政府两次荣记三等功,受中共郓城县委嘉奖两次……先后两届当选为菏泽市人大代表、党代表及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
家风故事:
吕永清是个残疾人,也是个词作者,更是一名党员。在人们眼里,吕永清是个敢吃螃蟹的人,也是个可信赖的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他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他有时也愿意做,且还要做好。不为别的,只因为承诺与信赖,只因为他是个文艺战线上的党员,只因为那些已经潜移默化在心中、扎根在心底的家风。
吕永清的奶奶大字不识,但她的心却很大,为人温和,与世无争。从小到大,奶奶都很疼他,眼睁睁看着吕永清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她却从来没有怨恨过那个村医。得益于奶奶的心态,吕永清从小也没有怨恨过那个人。那一针,尽管改变了吕永清的健康状况,也改变了吕永清的命运,但那一针也让后来的吕永清发奋自强,历经了八到十年的时间,扔掉了种地的铁锨、种菜的家什、裁衣的剪刀,重新站了起来,重新用自己的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这应该是一种无言的家风,也是一种看得见的行动。小脚的奶奶用她不识字的厚道与宽容的言行影响着吕永清。吕永清父亲也完全承袭了她的厚道和宽容,忙起来别人的事就忘了家里的事,作为村里少有的一个文化人、明白人,父亲是农业技术员,也会垒灶台、下粉条,很多人都来找他帮忙。对于这一点,吕永清从小看到了大,这样的家风在耳濡目染中、在锅碗瓢盆曲、油盐酱醋茶中准确无误的传递给了吕永清,让吕永清对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职业、乃至于自己的文字都有了一颗敬畏之心。用吕永清的原话说,他一直都在“用心创作,用笔说话,常年敬畏着自己的文字,敬畏着自己的职业,敬畏着党员的称谓”。
2011年2月24日,吕永清想赶回老家探望病危的奶奶。那时,老人已二十多天不进食了,瘦的皮包骨。在那些天里,吕永清经常抽空往家跑。因为临时工作原因,吕永清错过了奶奶最后一刻,给他留下了一份天大的遗憾。带着这样的愧疚心,吕永清为奶奶写下了几篇回忆文章,也为她写下了几首歌词,可让人难过的是,她却再也听不到了!
吕永清所作的这一切,离不开妻子文婧的理解与支持。吕永清称自己有点机械,妻子称他为“工作狂”,有时还说他是“文字的工匠”。任务来了,时间有限,工作往往应接不暇。有时用“拼命”来形容一点不为过。正因为有点拼,所以常常忘记家里的事。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吕永清的岳父岳母也是这样的人,万事人为先,要做就做好,形成了良好的淳朴家风。岳父不是党员胜似党员,一辈子都念着党的恩;岳母作为一个老党员,一辈子都在帮扶别人中快乐至今。在这样的家风中长大,妻子文婧无论是吟诗作词写散文,还是对待身边的人或者是那些初学写作的人,她都极为热情,捧出了一颗赤诚的人相待。
这些年,除发表两千多件作品、荣获了二百多项奖项外,吕永清也收获很多的荣誉。立足在这些荣誉之上,吕永清在忙碌的创作、辅导之余,还及其热心于公益事业,参与创办了郓城志愿者协会,被聘为名誉会长,还为志愿者协会策划了许多场活动,和大家一样为弱势群体、病重绝望患者捐款,并为走进武警中队义演、走进高墙为服刑人员义演、走进农村为村民义演、为敬老院老人义演等各种志愿活动撰稿。2014年9月,吕永清还以一个作家诗人的身份应邀走进高墙,为服刑人员讲述了一节生动的文学与人生课,并被郓州监狱聘为狱外辅导员。
作为一个常年在幕后默默耕耘、奉献的文化工作者,吕永清一直用心观察着生活,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行行业业的人,也更加体会到了家风的重要性,尤其中党员的家风。
有了好家风,才能成就好人品;有了好人品,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从吕永清的家风说开去,他用笔倾洒着正能量,咏叹好家风,讴歌好党员,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园留下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文字,留下可以一吟三叹、润人心田的歌曲。在这些文字和歌曲中,奶奶的淳朴、父母的用心、岳父母的笑容、妻子文婧的真性情以及熟悉的陌生的人,都成了这些作品中的主角和配角,他们都成了家风的承载者、延续者、弘扬者。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侯海强,男,35岁,鄄城县爱之心志愿者协会会长
主要荣誉:荣获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全国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全县政协委员、工商联会委员、善行义举四德榜成员。
家风故事:爱是一种传承,公益是一种带动,家风是一种时代继承。优良的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烙印,一缕清风。家庭的美德更是一种积淀和传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表现都与民族精神家庭传承密切相关。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侯海强自幼受到老人的教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就是社会责任的呈现。老父亲是老党员、老支部书记,是党和国家忠实的拥护者。是侯海强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侯海强走上公益事业的榜样。
2015年3月侯海强发起筹备爱之心志愿者协会,打造出一个爱心渠道,架设了友爱互动的沟通平台,让更多人加入公益事业。2016年担任爱之心志愿者协会会长,组织、协调协会开展公益活动。2016年全年组织公益活动十余次,救助十一户困难家庭,累计救助90余人。每次都积极带头捐款、捐物,组织策划活动。每期活动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被选为全县政协委员、工商联会委员、善行义举四德榜成员,先后又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志愿者、全国向善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爱之心志愿者协会一直秉承“救危扶困,助孤助残”的宗旨。期间结成长期救助对象3家:资助见义勇为者王世松的儿子每月300元生活费,直至其年满十八周岁;资助董口镇宗庄村的韩莹姐弟每月300元,直到他们高中毕业;为董口镇张桥村张雁三姐弟募集善款12269元,每月将分批把钱交给张雁,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
2016年4月28日,侯海强对接山东省公益联盟“花蕾行动”,在董口镇军屯少数民族学校为孩子们发放30000元的儿童食品。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关爱下一代的精神。
2017年5月26日,侯海强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大埝镇仪楼完小,短短两天时间共筹善款10170元。在这318名学生的学校里,却有12名学生苦苦挣扎在痛苦的深渊,他们是孤独的,家庭是残缺不全的,在这本应童真烂漫的时光里,他们的天空却是灰暗的。给12位贫困、苦难的孩子每人发放500元的救助金和学习用品。在六一前夕为全体学生发放六一礼物,每人一个新书包、两打笔记本和一板铅笔。陪孩子们度过一个幸福有意义的儿童节。
2017年6月15日侯海强看到了甘肃礼县检察院的词真意肯的《甘肃礼县大山深处的孩子需要你的帮助》这期倡议书,第一时间与鄄城县检察院未检科刘亚民检察长商议救助事项。经过商议,爱之心志愿者协会决定和鄄城县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全体人员,决定举行携手共献爱心情暖大山深处的公益捐助活动。哪怕山再高,路再远,交通再闭塞,我们的爱亦要温暖大山深处,爱的照射没有死角。
爱心需要接力,温暖需要传递。侯海强每次都尽量带着我的儿子侯养博参加活动,无形中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中爱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让爱心和善行一直延续下去。
2017年7月10日,侯海强的儿子参加五天的泰安站军事化夏令营活动,侯海强希望儿子通过这次夏令营能够学到独立。参加活动的第3天,是8公里的拉练,侯海强的儿子不光坚持下来,还一直陪着年龄最小的小队友,怕这个六岁的小朋友掉队。一路上关心照顾他,当他疲累时,儿子用语言激励他;当他想退缩时,儿子搀扶他一路前行;当他想放弃时,儿子用稚嫩的肩膀背起他;当他们同时到达终点时,掌声雷动。坚毅无比的儿子,爱心满满的儿子,侯海强为儿子点赞!教官说侯养博最值得表扬,是新时代孩子们学习的楷模。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材。侯养博能有今天的举动,和家风是分不开的。侯海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子孙后代。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让家风成为一条牢记的座右铭,让爱心善行代代相传。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冯涛工作照
冯涛,男,40岁,定陶区国税局信息中心主任。
主要荣誉:被济南军区某部记三等功两次,被菏泽市等荣誉称号。
家风故事:
冯涛,现任定陶区国税局信息中心主任,他有个普通平凡的家庭,四世同堂,上有96岁的奶奶,下有不满周岁的孩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共享天伦之乐,没有什么感人的事迹,只有平凡中的真情。有人问他,家是什么?他说,家是一份责任,是彼此的真诚相待,是温馨的港湾,在你疲惫的时候,可以停下歇一歇;家是生活的加油站,在你无力的时候,可以停下加加油;家是快乐的源泉,在你烦闷的时候,可以停下静静心。家是停泊的港口、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动力、是温暖的依靠、是心灵的乐园。
他认为构建和谐家庭的首要条件是做到心中有爱,有爱才可倾力营造家的和谐,家的温馨,有爱才能同享甘甜雨露,同抵狂风暴雨。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和家人相互协商,共同面对。这都是缘于爱的支撑吧,爱是奉献,爱是付出,爱是承诺,爱就是要让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快乐、幸福,那么就必须尽心尽力为这个家着想,难免要做出一些牺牲,比别人多付出,来维持这个家的和谐。结婚11年来,他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邻里关系和睦、始终坚持“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一家人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着家作为爱的港湾的真谛,赢得了周围人的认可和称赞。
爱岗敬业,在互相体谅中彼此支持
冯涛在国税局信息中心工作,这个岗位是整个区国税局信息化的支撑和后台数据的支持,工作性质重要,并时刻需要监控。每逢国家的重大节日和活动,他们科室都要24小时值班,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妻子吴鑫默默的支持着他的工作,即使上班工作再累,回到家她依然承担起了家中的大小事情,把家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使他能够全心身的投入到工作中。理解和支持是相互的,从事医务工作吴鑫,工作起来更是不分昼夜,经常加班加点,而丈夫对她而言更是支撑起一片天。只要是丈夫在家的时间,总是体谅妻子的辛苦自觉分担起家务,洗衣、做饭,样样拿手。由于工作原因妻子需要经常上夜班,晚上照顾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一开始妻子还一直担心一个大男人能照顾好小孩子吗?然而事实证明想法是多余的,11年来,他和妻子就是这样在相互的体谅和支持中,在彼此的岗位上收获着累累硕果。近年来,冯涛同志先后荣获市级国税系统嘉奖四次、记三等功一次,多次荣获区国税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冯涛全家福
尊老爱幼,在互相关爱中传承家风
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爱和善,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孝敬长辈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冯涛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在父辈的一言一行中、言传身教里深深的感动着,潜移默化的学习着他们的孝道,也向孩子们进行着爱的传递。“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是他传承的家风,深深的印在他的脑海里。去年九月份,冯涛的奶奶走路不慎摔断了股骨头,从此卧床不起,当时他的妻子正处在预产期,父母年事已高,还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为了分担父母的压力,冯涛主动承担起晚上熬夜伺候奶奶的责任,白天忙完工作的他,晚上还要去照顾奶奶起居,擦屎刮尿。妻子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的身体,主动打电话请自己的父母过来陪伴自己,让他安心的伺候老人。看着熬夜有了黑眼圈的丈夫,妻子心疼的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只悄悄说了一句话:“替父尽孝、天经地义”,妻子的泪潸然而下。良好的家风在冯涛手中继续传递,他始终把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女儿学习之余,他会经常引导她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使她从小就树立起善于学习、孝敬老人、乐于助人的良好意识,在他的影响下,女儿学习成绩优秀、富有爱心,孝顺老人,多次被学校授予“优秀学生”、“文明标兵”、“环保小卫士”等称号。
真诚相待,在相互扶持中弘扬美德
去年,岳母的腰间盘突出病情复发,不能下床,需要住院治疗并静躺几个月。因为岳母膝下无子,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冯涛每天来回医院、单位、家里,三点一线,身为女婿的他,一个多月的住院时间,坚守了每个夜晚陪护照顾。为了不让岳母孤单,他经常陪她聊些开心的事情,还让孩子给她唱歌,他们的感情就像母子关系。在他和妻子的悉心照顾下,岳母的身体很快就能下床活动了。岳母每次和人说起女婿,都由心的夸奖他。冯涛却常说,为人子女者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老人为我们这个家庭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做小辈的也要尽心尽力地关心、爱护老人。
热心公益,在默默奉献中寻找快乐
冯涛是个热心肠的人,他把助人为乐当作自己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尽可能的去服务社会和帮助别人不断充实自己的人生。他常说:“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最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尽一份自己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居住的小区,不论是谁,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他碰到了或者是只要找到他 ,他都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帮助和安慰。他们在国税局小区居住十几年来,因小区没有物业,小区一百多家的物业问题,都是他义务负责操心和管理。小区道路老化重修,水费收缴安路灯等,这些活他一干就是好几年,在前两天查水表的时候,他被掀起的水泥板砸到了脚上,肿了好几天,可他没有一声怨言,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奉献他们的一点爱心。
他是世间平凡的人,最简单的家庭,只是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一颗平凡的爱心,2016年冯涛家庭被市妇联授予“菏泽市首届文明家庭”称号,2017年又被区妇联授予“定陶区十佳最美家庭”称号,并在颁奖典礼上做了典型发言。
勤俭持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冯涛吃苦耐劳,勤俭工作,勤俭持家,爱惜公共财物,一分一厘,一钉一铆,一草一木,都合理使用,把钱花在刀刃上。为保护环境家庭力行低碳生活:把平时的淘米水浇花和树,保护了环境又可以清新空气,一举两得;平时孩子的算术草稿本和做完的作业本的反面都可以变成二次纸张;手洗服装,使用无磷洗衣粉;选用节能电器,随手关灯、空调;出行选择自行车、公交或步行,减少出租车、私家车;分类投放垃圾,废物转化资源等等。他始终相信勤俭节约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所做的事是每个社会公民所应该做的平凡小事,但他懂得:幸福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要用心照顾对方,用情建设家园,大事面前懂得奉献,小事面前知道珍惜。当创建和谐社会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冯涛无疑是一个孝老爱亲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个家庭学习和推广。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代胜华,男,46岁,菏泽市成武县经济开发区调委会主任、信访助理员、司法所所长。
主要荣誉:“菏泽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菏泽市科学赶超、后来居上重大典型人物 ”、“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人民调解能手”、“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全省司法行政系统2014年度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司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记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家风故事:
代胜华始终秉承好党风,牢记党的宗旨;传承好家风,坚持清白为人正直传家。不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他始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辖区老百姓都亲切的称他“光头老代”。十余年来,他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18件,处置群体性事件65起,避免挽回经济损失2000万元,帮助农民工讨回血汗钱3600万元,得到了群众的信赖和领导的认可。
以群众真正满意为标准,贴近服务
成武县经济开发区提起“光头老代”代胜华,家喻户晓,无不翘拇指。他与老百姓有着最直接的接触,建立了最朴实、真诚的感情。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服务百姓,用真诚和善意架起了人民群众与党委、管委会密切联系的桥梁,促进了经济开发区和谐稳定。办公室里挂满了人民群众送来的锦旗,材料橱里摆放着一摞摞省、市、县发给的九游会网页版的荣誉证书。“百姓之事挂心中”这是群众送给代胜华锦旗上的一句话,这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他调解的纠纷不光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小事,还有一些重大影响事件。如民工工资款,落地项目与群众之间的摩擦等。山东省成武县盛世国际建材城副总经理罗樟良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是外地的客商,可是成武经济开发区党委、管理委员会没把我们当外人,我们也把成武县经济开发区当成自己的家。在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时间长了,也难免会与当地群众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有事就找代胜华。大家都知道‘老娘舅’最亲近、最有权威。再大的事,只要‘老娘舅’一出面,都要给足面子,都能处理好。我们把代胜华当成了自己的‘老娘舅’有事就打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把事情调解的非常满意”。
以坚持清正廉洁为根本,靠上调解
弘扬优良作风,调解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做一名合格的司法调解员,是代胜华同志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也是他从小受“清白为人、正直传家”家风家训熏陶滋养的结果。祖父教书育人,一生清贫;父亲当了多年村干部,正直无私惠及群众,临终前,没给子女留下任何家产,只留了“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几句遗言。这些好家风好家训耳濡目染的影响了代胜华,使得他在工作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清正廉洁。日常生活中,他对《治家格言》、《家戒要言》、《增广贤文》、《弟子规》等家规家训等书爱不释手。在调解处理复杂问题中,他始终把《廉政准则》作为不能逾越的雷池,不能进入的禁区,不能触摸的高压线。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金钱上的“清醒人”,作风上的“正派人”。2013年11月份,一位河南周口建筑承包人董新旺反映,承建商拖欠其农民工工资款80余万元。代胜华给承建商打电话联系,一开始接听电话,最后一看到他的手机号干脆关机,到工地去找都以工作忙为理由躲避。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电话,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找承建商于情、于理、于法的谈话交流。经过10余天的不懈努力,最终使承建商认识到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违法犯罪。农民工工资款一次性得到了付清。董新旺高兴的拿出2万元钱感谢老代,被老代当场谢绝。
以公正处理问题为尺度,真心实意
“有事找光头老代”大家口口相传。
事不分大小,只要带着一颗公正的心去处理,就会事半功倍,柳暗花明。去年11月9日,刚刚拿起筷子,准备吃饭,他接到七里口村信息员打来的电话,“代所长,你快到医院来吧,俺村小李家出大事了,他媳妇吃了老鼠药,女方娘家来了一帮人,要揍小李”。他放下筷子,立即赶往医院,来到医院,看到场面乱哄哄的,有大声哭喊的,有出口大骂的,有拉着小李的领子要揍他的……,他拉住一个女方亲属,上前大声说:“都住手,救人要紧。”把他们稳住后,他了解了事情的起因,原来是小两口吵架,女方想不开吃了老鼠药,谁劝都不听,一心寻死,医生和家属都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这时她的孩子在门口哭,他灵机一动抱起孩子说:“我就不信,你能忍心撇下孩子?你知道没娘的孩子有多可怜吗?”孩子大声哭喊着“妈,妈,不要丢下我。我要妈妈。”听到孩子哭喊叫妈,她突然伸出手,把孩子紧紧拉在怀里,哭泣着说:“儿子,妈也舍不得你呀!”……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救,病人脱离了危险,医生走出抢救室说:“老代,幸亏你来的及时,不然神仙也救不了她。”小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紧紧地抓住他的手说:“代所长,今天多亏了您,要不然事真的闹大了。是您救了我们全家,我以后一定好好过日子。”处理完他们的事,已是下午5点,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和和睦睦,他悄悄的离开了医院……
时间长了,调解成功的纠纷多了,不少同行问他,老代,你调解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他说,干调解这一行,只要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人性调解尊重人,多听解释感化人,依法以理说服人,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
多年的调解工作已经与他的生命紧密融合在一起,无论事情大小,他都对症下药、不厌其烦,依法、依情、依理调解。前不久,成武县工业园区某村村民苗某和李某因宅基地纠纷发生争执,由开始争吵发展到动棍、拿刀,谁都不愿甘拜下风。接到村干部的电话,代胜华及时赶到现场,苗某的儿子手持一把菜刀是威风凛凛,李某更是胸高气昂,手持铁锹,挺身而出,眼看就要展开一场血战,他毫不畏惧,大步走到双方中间,大声喊道,把刀和铁锹放下,你们想坐牢吗?看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光头老代,在场的人都输了口气,场面即刻平静下来。打架能解决问题吗?无论是谁触犯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你们考虑到自己的前程吗?你们考虑到父母的照顾吗?你们考虑到年幼孩子的生活吗?......一连串的道理让苗某和李某两家像漏气的气球一样一声不吭。他利用法律知识对两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解,苗某的儿子非常愧疚又非常感谢地说:“如果不是代主任及时赶到,一时冲动的我会犯下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没找对象先进监狱,在监狱度过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年华。”
荣誉总会眷顾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人。去年7月,作为菏泽市唯一代表,他参加了全省最美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全省巡回报告;8月,作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唯一代表,他参加了全省政法系统先进事迹全省巡回报告会;应邀参加了省委、省政府召开的2016年春节团拜会,受到原省委书记姜异康、省长郭树清的亲切接见。他将自己摸索出的用情感染、以柔克刚、先守后攻、正义震慑、舆论引导、德法相融等调解技巧与众多同行进行交流,提出了“三心三勤工作法”。“三心”就是要具有同情心、责任心、事业心。“三勤”就是要做到耳勤、嘴勤、腿勤。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为一名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代胜华用最朴实的作风,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默默奉献,描绘着人民司法为人民的宏伟蓝图,在司法调解的履历表上不断书写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侯凤玉,女,44岁,中共党员,郓城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科员,郓城志愿者协会理事。
主要荣誉:山东省“最美志愿者”、菏泽市“文明家庭”、郓城县“道德模范、”感动郓城十佳百优人物”、郓城县“三八红旗手”、郓城县“十佳志愿者”和郓城县“志愿服务杰出贡献者”等荣誉。
家风故事:
多年来,她把“忠”“孝”“仁”“义”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字典里,在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身先士卒、甘心付出……是人们眼中公认的好同事、好媳妇、好心人。
正因如此,侯凤玉先后获评为山东省“最美志愿者”、菏泽市“文明家庭”、郓城县“道德模范、”感动郓城十佳百优人物”、郓城县“三八红旗手”、郓城县“十佳志愿者”和郓城县“志愿服务杰出贡献者”等荣誉称号。
百善孝为先 弘扬家庭美德
常言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孝和爱,它们才是幸福的源泉。侯凤玉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也是如此亲身去做的。
侯凤玉的丈夫在外地工作,经常出差,因工作繁忙很少回家,丈夫的辛苦,侯凤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家中的大事小事,她尽力一人承担,尽量不再让丈夫劳心,她毫无怨言,像男人一样坚强地撑起了整个家。
在家里,全家人和睦相处,相敬如宾。有事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出了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成为左邻右舍羡慕的模范家庭。日常生活中,她操劳家务,默默承担一大家人的衣食起居,主动担负起家庭重担,用自己的勤劳和睿智言传身教身边子女,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孩子们的一言一行。
侯凤玉的婆婆年事已高,经常生病,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婆婆身体稍有不舒服,她都看在眼里疼在眼里,时时提醒婆婆加衣吃药,为婆婆端水喂药。每次生病,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工作再忙,她总是全程陪伴左右,关怀备至地照料着老人的点点滴滴。在家中经常为婆婆修剪指甲,洗漱更衣,再累再忙对婆婆总是笑脸相迎,把婆婆照顾的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婆婆逢人便夸,“这个儿媳妇打着灯笼都难找”。但侯凤玉总是朴实地说:“婆婆就是妈,照顾公婆是做儿媳妇义不容辞的义务。”
多年来,她一直为家人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她所做的一切得到了家人的肯定,一大家人其乐融融,丈夫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婆婆安享着晚年时光,孩子们快乐无忧的茁壮成长,她是婆婆眼中的“好儿媳”,丈夫心里的“好妻子”,孩子身边的“好妈妈”。
“远亲”“近邻”一样亲,关系和睦亲上加亲
侯凤玉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质朴的家庭,而这种质朴而真实的好家风,如春风细雨般渗透了她的一生,又如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上。侯凤玉说,家风对她的影响很深,让她明白了如何做人,如何为人处世,也让她明白了“远亲”和“近邻”的重要性。
俗话说“亲兄弟,仇妯娌”。但这句话却在侯凤玉的家中却行不通。侯凤玉的丈夫是淄博市桓台县人,每逢佳节回家探“远亲”,便成了必修课。侯凤玉的妯娌是桓台县的“五好家庭”,她与妯娌之间将心比心,互相谦让,彼此尊重,探亲期间,有家务抢着做,有花销抢着买单,经常性的互赠礼物,两人的谦逊,维护了家庭的和和睦睦,用爱让家更加温暖。
邻里之间虽然没有像亲戚之间那样的血缘关系,但是却唇齿相依。“我正是从每天与邻居们和谐融洽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邻里情。”侯凤玉说。
在对待邻里的关系上,热心肠的侯凤玉总是能够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谁家有事她都主动去帮忙,为他们排忧解难。
侯凤玉的一个邻居是个年近八旬的独居老人,老人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只有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看望老人。侯凤玉考虑到老人腿脚不便,每逢天气不好的风雨下雪天,都是她帮着老人买菜买面等生活用品,考虑到老人一个人生活冷清,她还经常邀请老人到家中做客,和老人唠家常,排解老人的寂寞。
而这只是侯凤玉和邻居互帮互助的一个缩影。对于热心肠的她来说,谁家遇到难事,她总是跑前跑后。多年来,在她的带动下,整个小区的邻居们互相帮助扶持,邻里之间亲如一家,邻里关系非常和睦。
热心公益事业,成最美志愿者
2012年,侯凤玉加入郓城志愿者协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先后参加近百次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5000余小时。
在敬老院,侯凤玉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亲切地给老人梳头、剪指甲,陪老人聊天;炎炎夏日,在募捐现场,侯凤玉忙着登记、统计捐款信息,忙着号召群众捐款,烈日把她的脸庞晒得通红,她却浑然不觉……面对一些弱势群体的凄凉境况,侯凤玉一次次掏出腰包为那些五保老人、伤残人士、贫困儿童捐款。
做志愿活动起早贪黑不说,还要赔上几乎所有的节假日,但是侯凤玉从来不喊苦不喊累,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付出。2015年以来,侯凤玉全家参与了“寻找失亲儿童”公益活动,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她开着车,和丈夫、孩子一起,到全县22个乡镇街道的100多个村庄,走访调查失亲儿童家庭情况,她还和几个失亲儿童家庭结成帮扶对子。
侯凤玉还和女儿认领了25辆公共自行车志愿服务点,成为公共自行车“保姆”。眼下,郓城正在开展“四城同创”,侯凤玉当起了践行者和劝导员。她作为郓城汽车站交通路口的交通文明劝导员,亲力亲为,利用休息时间,穿上红马甲,在休息日进行文明劝导,引导群众做文明出行的好市民。2016年9月,她来到郓城县红十字会医院,捐献了自己的血样,随时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
“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我希望尽最大的努力,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侯凤玉说。正是这样一个平凡而又善良的女人,虽然她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却用自己最宝贵的时光,付出着人间最宝贵的亲情、爱情和真情。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践行着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用自己的乐观助人默默得为社会弘扬着“正能量”,用自己的勤劳勇敢构筑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走进老党员卜宪玉的家,两间不大的屋子里,配有些简单的家具,墙面空间不大,却挂满了各种锦旗、字画,中间桌子上放着一本《卜氏世谱》,上面写着卜氏家训:“爱国家、守法规、树正气、扬国威、振华夏、焕雄辉”。
卜宪玉,男,中共党员,83岁,单县北城办事处老年红十字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卜宪玉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医四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从医疗机构退下来至今已经20年了,卜宪玉退而不休,他经常说:“干部可以退休,但党员不能退休,我还要继续为党为人民多做工作,要做一个永远让党放心的老党员。”卜宪玉说道做到,将坐诊地点从医院挪到了家里,每天都会有人慕名而来,前来就诊和咨询,卜宪玉一律免费诊断,为群众解决病痛,不为名利,克勤克俭。
优良家风代代传之“育子女”。家中孩子受卜宪玉一言一行影响,牢记‘训子弟以禁非为’卜氏家训,让孩子从孝敬老人做起。让孩子记住感恩,感谢共产党的领导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让孩子们懂得奉献。四世同堂的卜宪玉子孙们都事业有成。在老人的言传身教下,卜宪玉的子女和孙辈们都成了“热心肠”、“好心肠”。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李东立,男,58岁,曹县国税局普连集分局科员。
主要荣誉:“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银奖”、“山东好人”、“全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家风故事:
在曹县国税局普连集分局有这么一位“实诚人”-李东立。他做好事不留名,坚守基层分局三十八年,默默献血二十载……他说从祖辈开始,家里的老人一直就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严格要求家人,一定要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孝顺父母,忠于国家。如今已经58岁的李东立始终铭记谆谆教导,默默践行世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也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儿子。这大概就是“好家风”的最好传承。
农村税务数十载 无怨无悔心怡然
李东立是个“老税务人”,自1978年进入税务系统,38年来他一直在从事农村税务工作,先后在6个农村分局、所工作过,有些跟着他干的“兵”,提拔到更高的领导岗位,而他一直围着“农村”打转。有人问,你在农村分局一干几十年,就没有怨言吗?他一句话感动了大家:“父亲以前常教导我,我们从土地中走出来,就要心怀感恩之情回馈土地。我愿意干农村的税务工作,愿意为邻里乡亲办实事儿!”这句发自肺腑、朴实的话语,显示出李东立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彰显出李家世代家风的良好传承。
扎根基层的李东立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很快成为了税务系统的行家里手。他说:“我年龄大了,没有别的追求,只希望有年轻人接我的班,干好税务工作,把这份服务基层的工作传承下去。”38年间,不管自己工作多繁忙,只要有年轻同事请教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有的大学生刚毕业来到农村分局,心理落差大,干劲不足,他主动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找准定位、放低姿态、宽心面对。为了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尽快全面熟悉税收业务,他还对年轻人容易犯的错误进行了整理,编成一本小册子供年轻干部借鉴。
怀揣着对农村这片热土的赤诚和对父辈谆谆教诲的铭记,李东立这个“拼命三郎”,在“营改增”工作中代开发票数量激增、基层一线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不顾年龄老迈,身患严重老寒腿病,争着到一线工作,忍者病痛,加班加点为纳税人代开发票、办理业务,常常午饭来不及吃,下班更是没有准点过。因为心里惦记着父辈的“叮咛”,他明白农村税务工作总得有人去“坚守”,他愿意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最基层的税务工作。正因为这份“坚守”,李东立也得到了自己心中那份“怡然”,得到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无怨无悔,也为自己的儿子树立了榜样。
默默献血二十年 凡人情暖人世间
“李东立?他可是我们血站的常客,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献血,能做到这一步真不容易。”在曹县中心血站,提到李东立,工作人员都为他的举动而感动。李东立介绍说,他刚开始献血的时候,一年献4次,都是趁礼拜天的时候,骑自行车或者搭车到菏泽去献血。谈起20年坚持献血的事情,李东立说,“俺爷爷俺老爷爷那时候都教育我们,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别人。老人这个样,咱也这个样。我献点血不算啥,关键时候说不定能救人一命啊。”
得益于父亲一句“有能力就帮别人一把”,自1998年开始献血,二十年来,李东立义务献血三十多次,献血总量达17600毫升。为了将祖祖辈辈坚守的好家风传承下去,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李东立去献血的时候会特意带上儿子,让其现场接受“爱心奉献社会”的家风教育。李东立的儿子李亚鹏说:“从小我就受父亲影响,我记得特别清楚,有次我和父亲一起去汽车站那边献血,然后他就觉得这是一个帮助别人的好事儿嘛,就说以后咱爷俩去菏泽献血去。后来我上大学,也经常约上室友一起献血,做好事儿嘛,高兴!”“可能是耳濡目染吧,这些年来我老婆、儿子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和参与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前几年,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娘俩没和我打招呼悄悄捐款的事是我以后才知道的,每次捐款都不留名。” 李东立骄傲的说。
李东立的善行义举被媒体聚焦传播后,在菏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人,也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贡献奖银奖”、“山东好人”、“全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二十年来,他用无私、奉献、豁达、爱家、敬业等山东人的品德铸就大爱,用一个个平凡的“绰号”铸就绚丽,传承世代家风,于生活细处见本性,走出了一条温暖人心、激人向善的人生轨迹。李东立说,他和他的家人会把慈善公益事业一直坚持下去,把代代相传的好家风一直传承下去,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夫妻搭档做公益 古道热肠显情怀
李东立在精神世界是一位达者,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乐善好施,与妻子一起帮助比自己更需要帮助的人。每次看到国内一些地区发生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李东立夫妇将家中尚能穿的衣物、被褥等整理打包,送到救灾捐助点,还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部分钱,捐给灾区群众。几年下来,他们累计捐出的钱物就有1万多元。他说,从小到大,父亲一直在耳边教诲,一定要不忘帮助别人,多年以来,父亲也是这样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李东立以影响。最难忘的是父亲有次捐款,在那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年代,父亲直接拿出一半的工资捐助南方发生洪水的受灾地区,让年幼的李东立感触颇深。从那以后,热心公益也成了李东立的毕生追求。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李东立在得知菏泽市牡丹广场有赈灾义演后,专程从曹县来到菏泽,为雅安震区群众捐款500元。
实际上,李东立家里并不富裕。30多年来李东立一直在税务部门工作,妻子袁银川是一名下岗职工,每月只能领取300元生活补助金,家庭的主要生活开销全靠李东立一个人的工资来维持。随着年龄增大,近年来夫妻两人的身体都不好,生活日渐拮据,但是清苦的家境,并没有让夫妻两人感到卑微,反而以助人为乐,在帮助别人中获得幸福与快乐。妻子袁银川非常支持丈夫的善行义举,她尽管下岗多年,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只要遇见别人有困难,都会乐于相助。早在几年前,她家门外还是小客站时,经常有流浪的人在场地游逛、挨饿,她从家里拿来馒头和水,救助他们。袁银川说:“看着他们无依无靠,着实心疼,只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李东立夫妇与邻居、朋友及身边的人相处的非常好,他们于生活细处展现的良好品质让人称赞,是人们眼中的“模范夫妻”。
在这样一个世代从事公益的家庭里,李东立夫妻彼此间相互支持,践行着平凡人的善举,也践行着世代相传的好品德——知足常乐,乐善好施。
勤勤恳恳为工作 “两学一做”真党员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从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李东立刚参加税务工作的时候,爷爷留给他的话,也是李东立的座右铭。成长于红色年代,李东立的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优秀党员,李东立也不敢怠慢。从事税收工作以来,他负责近30户企业的管理服务,每天都到企业去与企业老板座谈、商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辅导企业会计人员按照税收政策的规定正确履行涉税事宜,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
在工作中,李东立严格依法办事,从不徇私,2015年6月,他在企业实施监控过程中,发现由于企业新聘用会计对税收政策不了解,将部分按规定本应允许抵扣的进项税款未做抵扣,致使企业多缴税款3000多元,他立即根据有关政策向企业做了详细讲解和辅导。该企业厂长感慨地说:“以前我总认为税务部门来检查就是收税,但通过李东立严格执法、秉公办事的事实,让我改变了对税收检查的看法。”自此以后,多家企业邀请李立冬到企业开展政策培训和辅导,他成了纳税人的“贴心人”。
直到今天,58岁的李东立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他说:“我们家的‘老党员们’都跟党干了一辈子,我也算家里的‘年轻人’,也要自觉接受‘两学一做’教育,做合格党员,站好我在税务工作中的最后一班岗。”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朱瑞方,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朱杨楼村。
家风故事:朱瑞方是在姥爷的接济下读到初中的。姥爷临终前,交待了三件事:第一,继续上学,多学文化知识;第二,学习雷锋,多做善事好事;第三,争取入党,树立远大理想。姥爷去世后,朱瑞方辍学了。1971年1月应征入伍。同年7月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几十年来,朱瑞方辛苦劳动,做过很多工作却家无余资,他把挣来的钱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截至2016年,46年累计捐款46.6万元,帮助401名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学业。一开始,家人对他捐资助学行动并不支持,深明大义的母亲率先站出来对家里人说:“捐资助学我支持!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也是咱全家的善举。儿子做好事,就是孝顺我。”2007年5月,得知县里为身患骨癌的母春晖同学募捐,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凑够了1000元,到募捐晚会现场亲手交给了母春晖的家人。老伴没有享过一天福,到晚年仍然无怨无悔地支持朱瑞方。2008年秋天,老伴到新疆拾棉花,三个月挣得4000元,除去车票和路上开销,剩下3500多元全部资助贫困学生。这些年儿女们在外打工,每年都寄几千元,明知到会捐出去他们也从不犹豫。儿子受其影响,十几年一直坚持无偿献血。捐资助学、积德行善,已经成为我们的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朱攀,男,33岁,菏泽市成武县白浮图镇“中兴堂”中医诊所医生。
主要荣誉:2017年度菏泽市最美家庭。
家风故事:
在成武县白浮图镇有一家传承半个多世纪年的民间诊所,名为“中兴堂”党员家庭中医诊所。诊所虽小,却卧虎藏龙,自创始人朱玉荣开办以来,已传承子孙三代,代代行医,服务大众。始终践行着“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服务理念,足迹踏遍了白浮大地,视病人如亲人,把欢声笑语送进千家万户。
创始人共产党员朱玉荣,今年已经96岁高龄,从32岁开始正式行医,到现在,已经整整64年。早年间,他还担任过卫生所所长,但没多久,老先生就辞掉了这份光鲜的工作,干回了老本行。朱玉荣的医德非常高,对前来求诊的病人很是热情,行医这么多年,朱玉荣一直都是先看病,再谈钱。对于困难的病人,还会给予减免。他说自己是穷人出身,因为看不起病才学的医。那时候看病难,群众看不起病,他对穷人有感情。年轻的时候在农村,晚上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来请让上家去看去(有很多老弱病残的不能出门来看),他都随叫随到,从来没有吃过病人一顿饭,有时候看完了,赶到饭点上了人家挽留他让他吃饭他也从来没有吃穷苦老百姓的一顿饭。以前在旧社会,如果吃穷苦百姓一顿饭他得借粮食,得花老长时间还粮食。虽然朱玉荣由于身体原因,这两年不怎么坐诊了,但是,他一直关心着医馆的要价。朱玉荣给儿孙定下了规矩,药价不能太贵,不赔本就行,所有的针灸都是免费的。
受朱玉荣的影响,身为共产党员的儿子朱清杰也走上了行医之路。由于朱清杰当时跟随朱玉荣行医时是七几年,医疗条件很差,群众生活水平也很低。从小跟随父亲朱玉荣行医的所见所识,给朱清杰留下了很深的触动。几年前,朱清杰在治病过程中发现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不能出门的看病难的,决定抽时间挨家挨户给全村的困难群众和党员免费义诊。这样的义诊,一干就是好几年。这期间,不知道看了多少病人,开了多少药方,朱清杰一家,从来没有记过。在朱清杰看来,自己义诊解决病患的痛苦,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为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而今,作为该诊所的“第三代传人”——朱攀,毕业于医科大学,受过系统的中医课程教育。本来毕业后可以选择大型中医院任职,但是受家庭爷爷父亲影响,选择回到家乡,在自家的医馆行医为民。他感觉父辈们在他的印象中生活在农村,深入群众跟群众打交道,群众是比较朴实的比较很容易感动的,发生在群众身上的很多事情感动着他。他心里一直对家乡群众的朴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同时长辈的行为也影响着朱攀。其精湛的医术吸引了无数的病患前来就诊。
就是这家在热闹集市中不显眼的中医馆,祖孙三代,代代在此行医,低廉的药价,精湛的医术,这家医馆每天都吸引不少患者前来。这么多年,这家医馆在周边乡镇,甚至临近市县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患者前来,每天也都有痊愈的患者从这离去,这家医馆就这么一直存在着,朱清杰说他还要让他的小孙子继续学医,将这家医馆,继续传承下去。祖孙三代,为了一个共同的行医梦想,扎根在自己的家乡,服务着周边的乡亲,他们一直恪守着共产党人的誓言,践行者为医者的仁心。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吕春霞,女,中共党员,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教师。
主要荣誉:荣获山东省优质课、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被评为“山东好人”、“菏泽市先模人物”、“菏泽市五四青年奖章”、“菏泽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牡丹区道德模范”、“四德典型—诚德之星”等;孟建鹏多次被评为“济南机务段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等;孟轩逸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干部”。
家风故事:
家风的传承,犹如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董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吕春霞生于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姥爷、父亲、母亲、叔叔都是一辈子坚守三尺讲台的优秀教师和共产党员。如今,她将两代人因教育形成的家风传承并发扬光大。用自己温婉的笑容和谦逊的襟怀,带给孩子们春天般的温暖和朝霞般的美好;用踏实的工作、骄人的成绩和崇义公益的大爱,诠释着一位名师、一位班主任、一位共青团书记的真情博爱。
吕春霞的姥爷今年89岁,是做了一辈子教育的老校长,威信极高。他一辈子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在他心里,只要把工作做好、把学生培养成才那就是最重要的事。为了让老师们教好学,上好课,学校的散碎事务,他都抢在老师前面,从不摆校长的架子,所以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大头兵”。身为执教30多年的老教师,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他的学生;身为一位被儿孙崇拜、敬重的长辈,他常挂在嘴边的叮嘱是:好好上班,工作有热情!
受姥爷的影响,吕春霞的母亲也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小学教师。因为母亲忙,没时间照顾她,还不到5岁,吕春霞就开始跟着妈妈上一年级了。耳濡目染之中,吕春霞如愿成了一名中学老师。后来她也做了母亲,对学生又多了一份母爱的情愫在里面。都说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难带、难管,师生关系难相处,而吕春霞却与学生建立起了厚重的师生深情。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他都熟记在心,从细微处关爱学生,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悉心培育师生感情。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会收到她发的棒棒糖。每年的冬至她都会将煮好的饺子带到学校,用牙签一个一个的给大家吃。在学校使青少年学生感到了母爱,学生亲切地称他为“最美老班。”
对学习差、家庭不幸、性格异常的学生她更是关爱有加。在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班的小璐同学因和父母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两天未归。正当她和家人心急如焚时,晚上9点多她接到了小璐发来的短信,在沮丧中提出要见吕春霞。她支走丈夫和孩子,把小璐接到了家,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内心的委屈、怨恨、迷茫、失落。她陪着孩子流泪,推心置腹与孩子交谈。劝说孩子理解父母的苦衷,给父母一个弥补的机会。最后小璐终于答应她,回家后尝试着和父母沟通,好好相处。就这样他们聊了整整一个通宵,丈夫带着不满三岁的儿子在宾馆住了一宿。一年后,小璐顺利升入菏泽一中,三年后拿到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时她也收到了小璐的来信。信中说:亲爱的吕老师,此刻我怀着无比激动又复杂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我忘不了空荡荡的校园曾留下多少次您和我谈心的身影;忘不了您带我回家亲手做我喜爱的饭菜;忘不了看到我哪怕有一丁点的进步时您激动欣喜的神情......您是第一个改变我的人,我真想喊您一声“妈”!当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吕春霞说,她的内心感觉到一种别样的温暖,原来教育也是可以有温度的!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她也真正理解了当年的母亲为什么愿意那么忙,姥爷为什么总说“上班要有热情”,原来这就是教育的情怀!
在姥爷和父母亲身上,吕春霞看到了执着、热情、奉献、爱心、教书育人、不图回报、踏实工作、与人为善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行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吕春霞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和一股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成了学校名师,业务上的主力骨干。她是学校教改的排头兵,在教学教研中大胆改革创新,让学生拥有“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课堂是她一直追求的目标。学生们说:“上吕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每届中考,所带班级成绩斐然,数学成绩更是全市最高。在全国优质课评比和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中均荣获一等奖,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主持的省级课题荣获山东省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修组长”、“菏泽市教学能手”、“菏泽市教坛精英”、“菏泽市骨干教师”,并被推荐入选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库专家。
在班级管理中,她锐意创新,她的分层教学“同组异层,捆绑共进”班级管理模式,成为学校乃至牡丹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一面旗帜。她被评为“功勋班主任”、“菏泽市先模人物”、“第四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四德工程先进典型”、2014年度“山东好人”。
如今的吕春霞已过而立之年,工作的忙碌,悄然送走了她靓丽的青春,然而,岁月却把她历练得更加成熟、干练、稳重、知性。在一次“道德模范”演讲中,她自问“我的时间都去哪里了?”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明白她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近乎到了忘我的程度。一年四季他有一个很规律的时间表。每天早晨6:40以前离家到校,7:20分在教室陪学生晨读,8:00开始,在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奔波,备课、上课、批改作业,11:40放学,等学生们都离开学校后,时间已过12点。下午1点准时到校,辅导学生午自习,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2:00正式上课直到6:00放学,期间继续上课或备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偶发事件、与学生谈心、组织安排学科教研活动等。放学后,当送走最后一个学生时,往往夜幕已经降临。这时她要匆匆赶到父母家赶紧把孩子接回。吃过晚饭后与儿子一起备课、写作业,每个周末还要批改周五下午的周考试卷,近一百六十份试卷需要周末整整一天的时间,这样才能不耽误下周一的讲评。
枯燥的数字,重复的路程,平凡的工作,超常的付出,虽不比英雄们大义凌然、惊动天地的豪迈壮举,但是20年如一日,天天如此,却非一件容易之事。更何况她除担任初三数学课和班主任工作外,她还担着年级主任和校团委书记,尽管身兼数职,却仍保持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她组织成立了21中志愿者服务团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带领志愿者,在扶贫济困、关爱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两年来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600余场次,人均累计志愿者服务36小时,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吕春霞的崇义善举也得到了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先后荣获菏泽市优秀青年工作者、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菏泽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菏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2017年5月,她更是凭着扎实的专业素养在山东省首届中学中职团委书记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的佳绩。尽管各样工作有创新、有经验、有成效,屡获大奖,但超负荷工作的吕春霞也有身心疲惫的时候。她说:每当心情低落时,时常会想起她的姥爷和父母亲,他们不畏艰难、热爱教育的精神时刻鼓舞着她,让她重获奋斗的勇气!正是这种精神的支持,家风的传承,才让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无怨无悔!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人的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是这种延续几代人的诚恳、敬业、忘我、奉献的家风家训,给了她底气!给了她答案!吕春霞说:如果让她现在再选择一次自己的职业,她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教育。带着热情做教育,带着责任做教育,她的姥爷就是这样做了一辈子,她的父母亲同样做了一辈子,教育的情怀早已渗透到她的血液里。如今,她也会做一辈子。一辈子,一条心,一件事,做有温度的教育!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郎合珍,女,42岁,菏泽市巨野县国税局副局长
主要荣誉:荣获山东省国税系统办税服务厅能手、文明税务工作者、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菏泽市巾帼建功先进工作者;菏泽国税系统文明税务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三等功等荣誉称号。
家风故事:
她,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举手投足大气洒脱;她,业务上的行家里手,做事果断有魄力。二十多年来,她将热情活力写在脸上,阳光自信挂在眉梢,成为巾帼不让须眉的标杆,她就是巨野县国税局副局长郎合珍同志。一个人的心别人本来是看不到的,但凡是和郎合珍打过交道的人都说:郎局长有一颗火热的心。她真诚对待每一个人,展现给大家的是一颗对家人的拳拳孝心,对同事的无私爱心、对事业的赤诚忠心。
孝心敬父母
亲情是人最原始的情感,最基本的美德。孝顺不是轰轰烈烈做给别人看的,而是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郎合珍的父母都是普通党员,从记事起母亲就教导她,只要有好吃的,就先拿给爷爷奶奶吃。她还记得,当时母亲单位食堂里做了红烧肉,母亲特意买来冒雨送到爷爷奶奶家,虽然雨水打湿了衣裤,但能让老人家尝到红烧肉,母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奶奶有病卧床,母亲不怕脏不怕累悉心照料。郎合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百善孝为先”。
郎合珍夫妻和睦,孝顺公婆,是公认的好媳妇。“亲有疾,昼夜侍,不离床”。2013年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婆婆陷入重度昏迷成了植物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在婆婆病情最严重的那段日子里,郎合珍与家人各地辗转寻医求治,老人终究没有恢复,她也瘦脱了形。为了照顾婆婆,她学会了很多专业护理技能。每两、三个小时就翻身、拍背、按摩四肢,护理气管切口,刷牙、洗脸,清理便溺、换洗尿布和床单被褥,这对于郎合珍而言不过是四年来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一天几顿饭,婆婆只能吃流食,她就学习营养搭配,悉心将水果、米粥、瘦肉压成汁,用纱布过滤后装进注射器,一点点打进胃管里,维持着老人的生命。每天郎合珍都会为婆婆擦拭身体,照料婆婆无微不至。老人不能自主呼吸,气管切开后痰特别多,晚上她与丈夫轮流值班,时时警醒着帮助老人吸痰。“对我和丈夫来说,妈妈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只要她在一天,就尽一天孝。”她时常这样说。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四年多来,1500多个日日夜夜,郎合珍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郎合珍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了丈夫、亲人,也感动着每一位知悉情况的邻里、朋友、同事。巨野国税涌现出一批“四德建设”先进典型,郎合珍做到的不仅仅是孝。
爱心待同事
郎合珍的母亲,一辈子,与邻里和睦相处,热心助人,家里来的亲戚总是络绎不绝,老人生病住院的,孩子上学需要学费的,不管有什么困难,母亲总会耐心帮助他们。在她的言传身教下,郎合珍深受影响。自踏入税收工作岗位以来,她与同事互帮互学,用真心和爱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位人。对待同志,她无微不至。对许多人来说,郎合珍就像一位知心大姐,给予无私关爱。担任大义分局局长期间,她看到同志们宿舍用的被褥、床垫,有的已经洗掉色了,她便利用星期天为大家购置了新被褥。她知道有两名男同志血压高,就特意安排厨房做菜时注意照顾。局里同事宗艳华刚生完孩子,由于公婆年龄偏大,丈夫在外地上班,无人照顾,再加上父亲突患重病,她顿时没了生活信心。郎合珍得知情况后,就坚持下班后去和她聊天调节心情,帮忙照顾孩子,宗艳华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郎合珍的心也算是放下了。近两年单位新招录的一批大学生,有些家是外地的,她是分管领导,更像是朋友和家人,关心着他们的饮食起居,饭吃得合不合口,住得习不习惯,工作上顺不顺心,她都放在心上。她说:“人家父母把孩子交给咱,咱得照顾好,也得培养好。”郎合珍做人就像蜡烛一样,发光,发热,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始终与群众心相连、情相依,她心中有一本困难名册,时刻把大家生活冷暖装在心中。她常说“共产党员应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帮助别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同事患病、生活遇到困难,她总是多次登门看望,访难问苦,一句“你的情况我知道,会有解决的办法”,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郎合珍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踏踏实实地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把关心同事生活当作一项长期工作,源源不断提供正能量,以女同志特有的细腻、细致关心着每一位同事。她心里装着大家,大家也一门心思想着工作,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为单位出力、争光,巨野国税连续三年取得了绩效考核第一名的好成绩。郎合珍以一己之善的点滴汇集感染周围,大家也共同扶危济困、爱心帮扶他人,为社会注入无限爱心。近年巨野国税仅为社会捐款捐物就达10余万元,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爱心先进单位”。
忠心献事业
郎合珍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更是一名老党员,一辈子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他将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对党的忠诚传给了孩子。“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杆标尺”,这是父亲对她提出的要求。出于对税收事业的执着追求,郎合珍长年累月奋战在工作一线。自参加工作以来,任过分局税收管理员,管理过办税服务厅,到后来竞聘分局长、县局副局长,一晃在税收战线上,已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在担任办税服务厅主任期间,她用真情服务纳税人,倾情带队伍,打造了一支阳光热情,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服务团队,被授予国家级“巾帼文明岗”和“全国青年文明号”。她时常说“如果没有组织给予岗位,我就不会成熟的这么快;没有单位培养,又哪里来工作经验,所以要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党的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秉公执法,热情服务。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面对一些亲戚朋友要求给企业特殊照顾,免去企业罚款,或调低税负的说情,她竭忠尽智,恪尽职守,当面告诫亲友,凡是有悖税收法律法规的事,都不必开口。她经常提醒身边的同志“纳税人在你的眼里有多重,你在纳税人心里就有多重”,群众工作无小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有一名纳税人多年后还在感激她,“是郎局长的一番谈话使我警醒,免于犯下虚开发票的错误,救了我,也救了企业”。她把“勤勤恳恳为民做事、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心怀挚爱乐观向上,管一行、爱一行,为火热的国税事业注入了辛勤的汗水。营改增期间,她带领大家一起奋战,牺牲了无数节假日,主动谋划,积极协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和干部一起开展数据的审核和录入。中午放弃休息、晚上加班到深夜,既要负责对调查表逐户进行复审,又要带班进行调查数据的录入。她像一块磁石,把大家的心聚拢到一起,同心协力,拼搏进取,巨野国税取得了骄人成绩,被评为全省营改增工作突出贡献单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先后获得省办税服务厅能手、全省国税系统文明税务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多次被记三等功。强烈的使命感,让她风雨无阻,继续前行。好的家风,如同细雨,滋润人的心田。在她的熏陶下,儿子也养成了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谦虚好学、感恩奉献的良好品格,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被学校发展为预备党员,郎合珍自豪的说“一家五口人,都是党员喽”!
家人需要呵护,同事需要友善,单位需要忠诚,郎合珍笑对人生,大气,智慧,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同事们学习的榜样,待人如沐春风,以自己的光和热温暖和影响他人,推动巨野国税事业的发展。 从这串串事迹,行行脚印中,我们看到了郎合珍同志的一颗孝心,一颗爱心、一颗忠心,如兰花般,瓣瓣绽放于国税之苑,淡雅高洁,清幽芬芳!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为了充分展示我市党员干部注重家风建设取得的成果,大力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自8月9日起市纪委开展了“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各县区的积极响应。为让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更好的学习党员干部优良家风,落实好市委书记孙爱军“讲好菏泽故事”的要求,切实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积极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齐家,践行传统八德,做涵养优良家风的表率,本网站自即日起开辟“清风菏泽·党员好家风”故事专栏,陆续刊发一批“党员好家风”故事作品。
王东,男,42岁,国网山东曹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党支部书记。
主要荣誉: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四个一百”最美志愿者、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好人”、山东省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
家风故事:
在电网一线工作25年来,王东爱岗敬业,坚守最平凡的岗位,热心公益事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连续18年默默照顾非亲非故孤寡老人陈凤兰。先后荣获 “中国好人”、全国“四个一百”最美志愿者、团中央“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山东好人”、山东省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2015年“传播青春正能量”优秀青年座谈会上高度评价王东事迹,并亲切接见了王东。
18年情系孤寡老人
王东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小时候,家里生活虽然艰辛,但父母对爷爷奶奶都很孝顺。奶奶身体不太好,在王东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亲戚来看望奶奶带点好吃的,她自己一点舍不得吃,总是留给她特别喜欢的孙子王东;还有母亲用地排车拉着奶奶去看病的情形,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冬酷暑。也许就是因为家庭耳濡目染的影响和关于亲情的这些深刻记忆,促成了他与“奶奶”陈凤兰的不解之缘。
1999年一个冬日的周末,王东和妻子高云花到妻子家乡安蔡楼镇常寨村走亲戚,因为久未见面,街坊邻居都聚在一起聊家常,这时候,王东看到墙边树下一个老人独自一人默不出声,就很好奇,从街坊邻居口中得知,老人名叫陈凤兰,老伴去世早,无儿无女,是个孤寡老人,身边没有亲人照顾,生活非常困难。王东就主动上前和老人搭话聊天,了解情况之后,主动和妻子商量,希望把老人接到县城的家里居住,照顾这位老人。老人一辈子没去过县城,心想去城里住几天也好,也没什么遗憾了,打算在县城住几天就回去,没承想这一去就受到了王东夫妻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便一直没有再提回去的事情,这一住就是18年。
2014年春节,老人的老胃病越来越严重,吃不下饭,总是呕吐,再加上已经87岁高龄,身体迅速虚弱下来,便强烈要求王东把自己送回老家。王东知道老人的心思,实在拗不过老人,便将老人送回了自己岳母家中,同时请了镇里最好的大夫为老人家治疗胃病。这次回村,街坊邻居都很意外,都以为老人这么多年没有回家,又无亲无故,早已经在外面去世了。自2014年3月以来,王东捡个奶奶义务赡养十六年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等100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向他竖起大拇指,但也有人说王东傻,咋有那么多闲心闲钱去赡养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拖累了家庭,苦了自己的孩子。可是王东说,生活中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他只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他就是快乐的。
积金积银不如积德
菏泽人常说:积金积银不如积德。意思是说:一个乐于积德行善的人,往往会工作顺心,生活如意,获得比较高的幸福指数。对此王东深有体会。
王东扎根电网一线25年,工作中他兢兢业业,爱岗奉献,业余时间他热心公益事业,并带动全家人积德行善、奉献爱心。“在家里,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在外面,我们全家都是‘曹县彩虹义工队’的成员,经常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王东告诉记者。
除了连续18年义务赡养孤寡老人陈凤兰,多年来,王东家累计参与募捐活动23次,募集各类物品2万多件,救助孤寡老人等2300余人次。2015年7月,高云花在上班的路上,发现一名年轻女子抱着个小孩晕倒在路旁,立即施以救治,并把她们用电车带回所工作的酒店。事后得知这名女子是湖南人,小男孩还不满半岁,千里寻夫没有找到,途中钱包又被盗了,饿晕在路上。一连几天高云花自掏腰包管吃管住,并辗转打听到了她丈夫的下落,临走时又送给她500元路费。
在爸妈的言传身教下,王东上小学的儿子也表现出了敬老孝亲、乐善好施的秉性。在家里,小家伙对老奶奶敬爱有加,一天到晚老奶奶长老奶奶短的,还经常为老奶奶洗脚、剪指甲。因为工作忙,王东两口子有时中午没法回家给奶奶做饭,就打电话给儿子,让他给老奶奶买点吃的,小家伙总是跟小大人一样骄傲地说:“放心吧,保证饿不着老奶奶!”在学校里,小家伙也是有名的“热心人”,只要发现同学有困难,他肯定会主动伸手援助。有一次,学校倡议每人为困难同学捐款5元,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积攒了好长时间的100元零花钱全捐了。
甘当电网一线的“螺丝钉”
王东处处以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脏活累活处处走在前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2011年7月14日,曹县突发龙卷风袭击后又接连着暴雨,几千多棵树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电力线路及其可危。王东负责的线路位于此次灾害中心,受灾更为严重,9条10千伏线路受损严重,25基电杆被刮倒,82多控电缆线挂断,造成6000多用户停电。用户报修电话打个不停,面对如此严峻的抢修任务,王东愁在眉头急在心头,从来没抽过烟的王东狠狠地抽了一支烟,立即投身到抢修中去。他组织全班上下17人,分赴各自片区,负责各自区域的抢修任务,尽最大可能减小损失,同时积极向公司汇报。暴风骤雨挡不住抢修队员的劲头,在王东的带领下,队员们用3天的时间恢复了主干线路的供电,5000多户用户恢复供电。最终,比预计提前了5天完成了抢修任务,全面恢复供电。得到了时任省公司副总经理商其德“你们不愧是一支电力铁军”的高度评价。
由于工作性质决定,王东很少在家过年过节。2012年春节,王东儿子感冒发高烧,他把儿子送到医院接个电话就走了,直到出院,也没能再见到他;妻子出差,让他接孩子放学,他居然不知道孩子的教室;春节期间属用电高峰期,整个电网都在保供电,他作为配电班长,更是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时刻准备着抢修故障线路。截至今年,已经10余个年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团圆年了。
危急时刻冲在前面
2014年2月24日清晨6点,一般家庭还未起床,曹县的大街小巷还没有几个人,当天气温非常低。由于王东怕影响居民正常用电,他一般安排在零点到早晨7点之间检修电力线路,所以王东正在城西一条线路上检修着变压器。
突然,王东发现距离他100米左右的位置,有一家民房冒起了浓浓的烟,料想是谁家失火了。他首先就打了火警,关闭了线路电源,然后朝着失火的地方跑去。跑到失火的居民房门口王东发现,这户人家大门紧闭,可是火苗已经从窗户往外窜,火势已然很大。户主也没有呼救声,周围的邻居也都没有出来。王东顾不得许多,朝着这户人家的大门就是一阵猛踹。没几下,门就被踹开了,王东钻进了失火的房屋,一阵呼喊后,王东发现没有人应答。他找到了水和盆子,对失火的位置泼水。不到十分钟,消防队员赶到,王东才退了出来。后来王东才知道,当时这户人家刚刚出门,家里没有人,如果不是他及早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用爱心散发芬芳
作为国网曹县供电公司“善小”雷锋团队成员、彩虹义工队成员,王东经常参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针对曹县外出打工人员多,农村老人、儿童安全用电知识缺乏的情况,他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分赴各乡镇小学,开设安全用电知识课。近年来,他已在全县21所小学,讲课安全用电课60余次。并于2011年参加了曹县“彩虹义工队”,积极开展“闲物送人”、捐资助学、义务献血等社会公益活动。截止目前,累计组织开展募集活动42次,募集各类物品3万余件,深入到15个乡镇、67个行政村,帮助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5500余人次。2013年3月,曹县供电公司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善小”雷锋团队,大力弘扬新时期雷锋精神,王东当时所在的配电二班在他的带领下第一时间全部报名参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年来,王东一直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青春,守护着曹县电网的安全,同时赡养着一位非亲非故孤寡老人,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国家电网人的风采!